獭兔是典型的皮用兔,它的被毛具有短、平、密、细、美、牢等特点。农区往往把獭兔当成一般毛兔饲养,造成饲养管理水平低、个体小、毛皮质量差、商品价值低。为提高獭兔毛皮质量、增加其经济效益,笔者根据自身工作实践,并结合獭兔的生理特点和生活习性,总结出獭兔在饲养过程中采用以下4项技术,对提高獭兔的毛皮质量大有益处。
2应用早期增重技术
獭兔皮板面积与体重呈正相关。而兔的体重很大一部分取决于早期发育和增重,要达到这个目标,尽可能生产初生重大的仔兔,要做到以下4点:①对怀孕后期的母兔要提高饲料营养水平,适当地减少母兔的产仔数,从而提高仔兔的初生重。②仔兔在哺乳期要尽可能早吃到初乳,多提供高能量、高蛋白饲料给哺乳母兔,使仔兔吃到营养丰富、充足的奶水。③断奶仔兔的饲料要营养全面,消化能要达到12兆焦/kg,粗蛋白质20%~22%、粗纤维素6%~10%;同时,加入足够维生素、微量元素、复合酶制剂、药物添加剂等,保证饲料营养价值高、易消化、适口性好,达到防病、助消化、促生长、提高日增重的目的。④对断奶仔兔坚持断奶不离窝,在原笼内生活,做到饲料、环境、管理三不变,尽量减少应激并发症,从而保证仔兔在30天断乳重500g以上,3月龄体重达到2000g以上。
3应用前促、后控技术
由于獭兔毛皮质量不仅与面积有关,且与被毛的密度和皮板的成熟度有关。如果仅考虑体重和皮板面积,一般在良好的饲养条件下3~5月龄可达到一级皮面积,但皮板的厚度、韧性和强度不足,生产皮张的利用价值低。
4应用适时出栏、取皮技术
适时出栏取皮是商品獭兔生产最为关键的环节,出栏时间应根据季节、体重、兔群表现而定。正常情况下,5~6月后体重达到2.5~3kg、被毛丰厚齐整、毛绒丰厚、皮张厚度韧性等加工的要求(即第2次年龄性换毛结束);同时,应认真检查被毛的脱换和毛绒状。正常要避开春、秋季节,一般在11月份以后3月份以前屠宰最好,但绝对不可在换毛期出栏取皮。